接劲后通过划圈探其虚实,寻找其薄弱环节,划圈时用松钻、粘逼劲(即掤挤劲)观察对方腰胯部分摇晃程度;
哪张弓扣得好,哪几张弓容易变形,防御过程仔细考察对方的梢、中、根三节(包括手、脚、身的三节)协调平衡程度;
身法中正不中正,有没有破绽可加利用,心中有数后作战方案也就有眉目了。
例如我用松钻、掤挤劲考察对方。若他一时引化不开,想后撤步加大採捋劲来引化,
我则加强松沉的混元劲,双脚用碾步移动,使对方感觉不到我作用力的方向有任何变动,促使对方採捋劲失效,
出现这种局面对方基本上已被动了。或当对方动步后撤时,我可将他往前带使他荡摆失去平衡。
假如我接来劲的右手被迫弓形变形,但只要其余的弓形完整,仍能使之“引进落空”。
右手松肩沉肘手指依次从左上方朝右下方引领划螺旋圆周运动的圆弧(小臂以肘尖为圆心而旋转)。
它极像电风扇一个叶片的螺旋面,对方的力只要在螺旋面上就能把对方的劲甩出而离开我身。
当“引进落空”瞬间,我右手用掌根(不能用手抓)紧贴採点,左手从肘部顺势向其肩、背滑移;
促使对方在螺旋缠绕时变成“双重”,即右臂实、右腿也实或左臂、左腿都变成实。
只要有双重病出现,右手在对方的臂部(或背部)横击(当然也需要腰裆劲辅助),对方的平衡立即就遭破坏;
接劲后划圈的时候,找准他两腿虚实转换过程的时间差;
即尚在转但又未转换成之际,就对其虚腿发起佯攻,打乱他的战斗节奏;
意图是造成对方右手实右腿也实(或反之)的双重病局面。
出现这一形势时立刻由佯攻转为主攻,主攻方向就是打脚下实点。
打实点脚并不是打腿,而是攻实腿上方中轴线的偏实的方向加以横击。
这是采用杠杆原理发巧劲,容易造成对方拔根。
把这一战术称为“攻虚打实”,“惊上取下”或攻左打右(攻右打左),也是对围点打实战术的一种丰富。
在快步运动过程领劲者越走越快,意欲乱中取胜。
在引领时可采用连卷带旋的手法,观察双方在卷带时其脚下是否出现飘浮现象,一旦出现就该把他卷得更紧些;
在恰当时机取八法中最方便使用的技法将他发放出去。放的效果一定很“脆”。
如果被领的一方能步法快而不乱,螺旋劲规律不变,顺化手、打击手应对自如;
对方即使想卷带,也镇静不慌,敢于伸得尽,对方也就无可奈何了,所以推手中也存在“快而不乱”的评定标准。
在实践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屈要屈得紧,伸要伸得尽,如卷炮卷得越紧,崩得越有力。
梢节引领缠丝劲,螺旋转卷合即出。
按住对方的劲以后,在松随的同时以手领劲走缠丝劲,使对方来力落空;
在他来力落空的同时,由缠丝劲变走螺旋劲进行转卷,即卷曲。
当卷拢恰到好处时再进行发松放劲和松炸劲。
将对方松放时要注意先松空,把卷住的劲完全彻底松空,只有松空才能松放得干净不拖泥带水;
才能势如破竹;才能发松炸劲;
才能把松放劲、松炸劲发得恰到好处,才不至于把劲憋在身上发不出来。
练拳是在练拳理,怎样出功夫就怎样练,不要固步自封。
教拳需要的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把要领、要求讲解得十分生动,细腻入微;
需要这样理论化、系统化讲拳者不太多见。
在学校里做一个老师必须俱有一桶水的水平,才能教好你的学生;
如果只有半桶水水平的老师,就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做示范动作时不能马虎,应该中规中矩。
边讲边练,一定使学拳者搞清什么样是对的,什么样是错的,对与错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