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气在脊柱骨节中松旋后,由内往外开、掤膨、展、炸。单鞭这势变化较多;
有擒拿反擒拿,肩、肘、手以及脚在防御或进攻都能用上。
能攻能守,全靠脊背运化,全凭螺旋圆周运动的一阴一阳起作用。
定势时外形酷似一根鞭。故赞其雄姿,关键之处还是脊柱中的螺旋劲。
以腰脊为轴,带动两臂旋转。
以腰脊为轴的螺旋沉劲贯于两手、两肘、两臂,转动腰脊,内气贯足;
并用内气外催,加上腰脊与两臂互为动能因加速度而产生惯性故为旋贯力。
在练拳时,动势走螺旋缠丝的时候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也就是领劲占主要地位。
当每做完一个动作,快要定式时必须以内气催外形直至梢节,这时气就占主要地位了。
梢节领与内气催相辅相成(仅是谁在什么时候占主流或辅助而已)。
梢节领劲中节向梢节随动,这时的根节产生一种往外往梢节催的劲;
依次递随跟上向外划弧松展,才叫开;
那么合就是气往内往下沉,螺旋缠丝劲往里捲曲。
陈拳的发力也是螺旋劲,她发力的大小可用物理学中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计算引证。
牛顿认为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成正比(F=Kma,F为力的大小,K为系数,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人的质量不同,其发出的力就不一样。
譬如大人比小孩的质量大,因而大人发的力肯定要比小孩大;
肌肉丰满的人比瘦弱的人的质量要大,故肌肉丰满的人发力就必然大些。
如果按同一个人而论,其质量、常数都是不变的因素,可变因素就只有加速度了,加速度(a)越大,发的力也越大。
陈拳发力讲究加速度(不是匀速)。
发力靠脊柱左右松旋提升加速度;
靠松钻、松放的内劲提高加速度。
强调发力是“力由脊发”或“气贴背”;
这仅仅叙述了在发力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算作精辟完美之语。
提气贴背是有道理的。发力时,中丹田应松展(不能憋闷),能松展就会有“气贴背”的感觉。
这是内气运行过程的反映,气贴背后内劲才能有力地传递到拳顶,才能发松放劲。
发劲的加速度过程,肘、肩、背、腰、胯、腿需要松串、松活才能发松放劲;
只有把力全部传送到对方的着力点上才能造成威胁,不致闷在自己身上。
内气外炸,松放的快速旋惯力。用这种发力方法,每个劲发得都很整。
而且快、猛、沉、刚,声如远处的闷雷,犹如雄狮抖毛;
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以脊柱为轴心的螺旋劲;
学会了内气收敛入骨,才有松放、松炸的技巧。
一定要体会到松串通透劲的韵味。
螺旋缠丝劲的内缠外绕变化莫测。
有时当自己已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只要胸腹腰稍加调整,就能立即转危为安,反可使对方变为被动挨打局面。
要想掌握螺旋劲,其关键一点就是把缠绕过程中的圆心、圆心角、角速度、
圆的半径以及圆心角所夹的弧长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才能使引化制敌得心应手。
如果不懂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按螺旋缠转的原理去练,那是很难掌握螺旋缠丝劲的。
例如掤捋手,自己的两只手缠住对方左臂下捋时,其圆心在下丹田;
自己两只手与下丹田间有个夹角——圆心角,
下丹田至两手的直线距离是半径,下捋时的速度即角速度,
通过脊柱轴心的松旋,加上两腿虚实转换和裆劲的辅助,可将对方捋出跌倒。
从接手开始到对方跌出,所走的弧线就是以丹田为圆心所划的圆周上的弧长;
这种掤捋手的特点是半径大、圆心角大、圆心角所走的弧长是由小变大。
假如对方乘我捋劲而顺势变挤劲时,己方已知下捋失败,也应立即变招;
乘对方变挤劲略有抬肘之际,用肘尖或手腕为圆心,向对方肘部发捋挒劲。
这时的一只手向内旋,另一只手向肘部挤击,两只手两股劲要反方向错开。
像拧毛巾那样,一挒就中,捋挒劲的特点为半径小(小臂或手掌的长度)、圆心角小、角速度大、弧短。
据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圆心角所夹的弧长与半径有着密切关系;
半径越大,弧长也越大,因而意远劲长,宜发长劲;
如果半径越小,靠圆心越近的地方,角速度就越大;
动幅小则弧长就短。故它动短气足、力刚,宜发短劲、寸劲。
缠丝就是将一根细细的丝往线板(或线团)上缠绕。
无论前缠、后缠、左缠、右缠,虽然方位不同,但都是做圆周运动。
因为缠的是丝,缠的动作必须轻灵、松柔,用力稍大一点丝就被缠断了。
其目的就是让习拳者在缠绕时一定要松,只有松才能灵巧,巧才能生妙。
螺旋缠丝劲用现代科技词汇来表达的话,就是通过螺旋圆周运动练出来的一种力的组合。
陈拳单手螺旋缠丝劲练习时,其手指领劲划圆圈,根据这圆所走的轨迹分析它是个圆周运动;
当肩部(根节)催促整个手臂(骨骼、肌肉、皮肤)连动,它作的都是螺旋运动,并不是单纯的平面式圆周运动。
当作为前进(或后退)的圆周运动时,就变成了立体的螺旋圆周运动。
加上胸、腹、腰以脊柱为轴心进行着向上或向下的运动它也是个螺旋运动。
因此,单手缠丝劲练习就是一个完整的螺旋圆周运动。
概括螺旋缠丝劲就是梢节领劲走园弧,根节催促走螺旋缠绕,这样练就的内劲组合称谓螺旋缠丝劲。
日常生活中我们拧紧一个螺钉或拧松一下螺钉,这颗螺钉前进或后退的运动形式,就是螺旋圆周运动;
拧螺钉时整颗螺钉是围绕着轴心转动,拧一圈螺钉就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
因而它是旋转着前进或后退的。是种立体的运动形式。
螺钉的运动特征也形象地表达了螺旋缠丝劲的特性。
一合一开或一虚一实。
螺旋缠丝劲的概念即腰脊是螺旋转动形式;
手(脚)是圆周转动形式,螺旋转动是围绕脊柱轴心而转动,可称为自转;
手(脚)的圆周运动是把轴心螺旋转动作为依托,
圆周运动是螺旋转动的发展延伸,手脚的圆周运动则称为公转。
公转加自转就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方式。
螺旋缠丝劲简语是:
公转带动自转,
自转顺随公转。
公转环绕缠丝,
自转形若螺旋。
公转结合自转,
螺旋缠丝劲焉。
为了深刻理解螺旋圆周运动的概念。
汽车翻山越岭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盘山公路并不是修成直上直下的,而是建成有多个弯道组成盘旋而上的。
盘山公路必须呈螺旋状,当汽车行驶在这条螺旋式的山路上,汽车就是做螺旋圆周运动;
当车行驶到弯道口时,坐在车里的人都有一种向一边侧靠的摆动,车开得很快的话,
人更有一种“被车甩出去“的感觉,物理学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受离心力作用的影响所致。
汽车开到弯道处车容易出事故,一不小心就翻车掉到山沟里去了。
若不想翻车(除开车司机的因素外),汽车需要有足够的向心力支持,这向心力是做螺旋圆周运动时运动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向心力不是外加的力,而是设计汽车时必备的一个工作能力。
汽车开在盘山公路上,车速越快,所需的向心力越大;
汽车的重量越重,向心力也就越大,弯道弯的越很,即曲率半径越大,其向心力就需越大。
不同的路面,不同的质量,不同的汽车,不同的车速,不同的曲率半径,汽车的向心力和支持力也不一样。
向心力计算公式:F=m ω2r , F为向心力,m为质量,ω为角速度,r为曲率半径。5222222
还有一个公式:向心力=重力—支持力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向心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质量、速度和曲率半径。
归纳上述情况:(1)凡是做螺旋圆周运动,运动体本身必然要产生向心力,把握好向心力,才能完成螺旋圆周运动,并应控制好向心力的负面效应。(如避免汽车翻车掉到山涧里,或车被“飞出去”)。
(2)有向心力的存在,必然就有离心力的出现,他们是双胞胎,离心力和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同样也应充分利用离心力作用,使其产生离心效应,为我所用。
(3)转动着的螺旋体,其螺旋面上的外力或外物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必然被甩出螺旋体。这就是离心效应。
螺旋圆周运动的离心效应,可通过螺旋体受力分析示意图加以表述,外来一个力A作用到转动着的螺旋体的螺旋面上,其着力点在O点。
因为螺旋体是按旋转箭头所指方向转动的,当外力A与螺旋面上的O点相遇后(只要螺旋体有足够的强度和向心力支持),
外力A按力的分解合成原则。
它必然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朝其分力F箭头所指方向被“甩出”离开螺旋体,也就是必然沿着螺旋面圆弧的切线方向离去,
它不可能停在螺旋体上,这就是必然发生的离心效应。
螺旋圆周运动的特性。例如将一个轻的物品向转动着的电风扇扔过去,它只能被叶片甩出来。
因为风扇的叶片就是个转动着的螺旋面。这就是离心作用的威力。
现结合太极拳的螺旋圆周运动是运用哪些力学原理可考证螺旋缠丝劲的科学性呢?
练拳放松问题的松旋时,列举了八种螺旋圆周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形式也必然要产生向心力,同样也有离心力存在;
因此也能使外力离开螺旋体而呈现离心效应。
对方加到我身上的力就相当于外力A加在螺旋运动体的螺旋面上一样,由于自己有足够的向心力支持;
所以在对方身上同样也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因而必然会产生离心效应,被螺旋面抛出螺旋体之外;
这就是对方被“引进落空”了。
所以引进落空就是利用了产生离心效应的力学原理。
有时对方的一掤一挤,自己脚就飘了,下盘不稳了,运动体系失控了;
这种引进落实的原因主要是螺旋缠丝劲的质量不高,是螺旋体本身的向心力不够大,与爬山公路上翻车的道理一样。
太极推手是两个人都用螺旋缠丝劲较量;
实质就是较量螺旋缠丝劲的质量,向心力大的胜向心力小的,支持力大的胜支持力小的;
(也就是主要指下盘稳健程度)螺旋缠丝劲质量高的胜质量差的。
谁能控制好向心力的负面效应,谁就能获胜。
技击时讲究“不丢不顶”、“舍己从人”、“轻灵而不使拙劲”;
它都是围绕螺旋圆周运动(螺旋缠丝劲)提出的具体战术要求;
怎样才能巧取,轻取而获胜呢?要靠熟练运用八门技法(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怎样才能使最小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呢?怎样才能经济用力,省力呢?
从力学角度考虑,还应运用好力矩、力偶和杠杆原理等力学知识。
什么是力矩?即一个力乘以这个力到某点的直线距离(M=FL,力矩=力X力臂)。
日常生活中,用起子拧螺钉很省力,起子的长度就是力臂,它越长越省力,用扳子拧螺帽也是这个原理。
力矩意味力对物体作用时,能产生转动效应,推手时拧转对方的手指,就是运用力矩原理。
无论是上擗、下擗手指都能使对方因拧动手指而产生身体旋转的效果却很省力、不费劲;
其关键点就是要充分加长力臂,发挥最大的省力效果。
其次就是运用力偶原理。力偶是两个力相互配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且相反的力。
它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一对平行力系。
如日常生活中拧水龙头的开关,两个手指捏住阀门的手柄,两指用力一样大,但方向相反。
阀门中间有段三角形螺纹,手柄一转动,螺纹随之转动而带动阀芯的启闭,才造成自来水一会儿开放或者一会儿关闭。
所以自来水阀门完全是利用力偶来完成螺旋圆周运动的。
力偶效应就是促使物体产生旋转运动状态,力偶矩的大小是2力X距离,M=FD距离越长越省力。
我们的两只手,一只手向前推,另一只手向里拽,两力的方向相反,它就形成了力偶。
技击时的“抹脖摔”就完全像拧自来水阀门手柄的工作原理那样,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
抹脖摔是先抢把,右手穿插到对方的右脖或脖背交界处,左手按住对方的右腕;
接着以脊柱为轴心拧腰转档的同时,左手抢对方右手臂(先向下再往后上),右手抹住对方脖子向下旋转;
由于两手用力方向相反,且不在一个直线上。
这样能将对方转动着摔趴下,自己使的是整体螺旋转动劲;
而两只手就是力偶的两个力,两臂的长度就是力偶矩的距离,力偶效应促使物体转动。
仔细观察抹脖摔,被摔的对方就是被旋转着摔趴下的。
所以螺旋圆周运动有了力偶(两只手)的加入,使螺旋缠丝劲更加光彩夺目,并更加可用科技内涵来解析。
八门技法中的採、捋、挒劲,都能把对方旋转着摔抛出去,它都是应用螺旋圆周运动加力偶的原理。
例如发挒劲,是双手控制住对方的双臂向横向用力,整个身法是以脊柱为轴心进行螺旋转动(拧腰转裆)的螺旋运动;
只要自己控制好向心力,就能把对方抛出去而产生的离心效应。
发捋劲、採劲,身法都是一样做螺旋圆周运动,仅是双手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
因为其原理都是一样,所以採、捋劲发出后,对方也是旋转着被摔出去的,效果必然一样。
再讲杠杆原理,日常生活中电动车或自行车把手就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省力装置,手推车、指甲钳也是省力工具。
杠杆原理是要选择一个支点,一个用力点,一个阻力点,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它的计算公式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想方设法增加动力臂长度就越能省力。
技击时利用杠杆原理的技法很多。
例如“小鬼推磨”中先用左膝部封住对方右腿外侧,同时,右手看住对方左肩下侧,双手用力偶向左发挒劲(上左步向左挒)。
很省劲地就能把对方往左前方旋转着摔倒,为什么会省劲呢?
因为对方的右腿被封住,即用左膝给了对方一个阻力,同时,用(动)力加在对方的肩部。
从膝部到肩部的距离已相当于一个人的大半个高度了,动力臂已相当长了,所以能省力。
同样道理,将手封住对方的肩部,用脚掃对方的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套路动作中及技击中用力矩,力偶,杠杆原理配合螺旋圆周运动的例子非常多;
如拦扎衣、单鞭、闪通背、护心拳、高探马、旋风脚、野马分鬃等等。
护心拳的最后一个动作,左拳屈臂逆缠外掤,右拳立肘顺缠肩催劲向前;
两个拳的运动方向相反,像双手拧毛巾那样完全是应用了力偶原理;
单鞭第一个动作“顺拿”或“反拿”都是采用了力矩原理;
拦扎衣的最后一动,在腿部找个支点,通过肩、肘、手来加长动力臂,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很轻松地就将对方放倒了。
技击时的捋加採,採加挒就是运用了力偶加螺旋圆周运动。
各种摔法大都采用了杠杆原理因而比较省力,如闪通背。
除此之外乘对方移步的时候,力学称为有了动量的时候;
技击术语称为“把劲引出来”,再在其运动方向给对方身上加个推力,促使其产生加速度。
这也是“借力放人”的力学佐证之处。
因为推动一个人至少要用稍大于其体重的力才能推他动起来;
如果当其动起来后再加上一个力(就不必再大于其体重)即能产生较佳效果;
这种方法先辈们早就起了个名词——顺水推舟、顺手牵羊、借力发人,也是给“引进落空合即出”一个更加精辟详细的诠释。
用现代科技知识也已充分论证了古老的太极拳螺旋缠丝劲她极俱科学性。